뉴스레터

    中韩加强贸易投资往来,这个韩资最多的地方要探索更多经验

    在全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中日韩三国能否拿出共同应对方案?

    11月19日,商务部国际司有关人士在回答中日韩国三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韩自贸区(FTA)建设是推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风险挑战加剧。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意义比以往更加凸显。

    行动已经展开。作为韩国企业投资最多的地区,与韩国隔海相望的山东省同一天公布《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大手笔规划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的中韩(烟台)产业园。并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韩资项目10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对韩进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在推进区域合作、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探索出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

    截至目前,在鲁的韩资企业达到4385家,特别是山东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后韩国企业进入中国的第一落脚点,集中了韩国在山东90%的韩资企业,高密度的韩资企业和中韩贸易往来成为胶东半岛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热络的中韩经贸往来

    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肇始于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韩国企业此后开始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 (Kotra)青岛代表处的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992~1998年可以称作韩国企业进入中国的1.0时代,这段时间中韩间经贸交往主要表现在韩国在华设立生产基地,韩国对中国出口和投资也占据了压倒性的比重。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平均工资约为每年3000元人民币,劳动力成本较韩国有极大优势,当时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代表性企业有青岛泰光鞋业等,这家有着几万名中国工人的工厂主要为耐克代工生产运动鞋。

    而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韩经贸关系进一步加深,上述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加入WTO后,遵循国际贸易规范,中韩两国也开启最惠国(MFN)时代。2001~2008年间,韩国的大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产业更具多样性。”

    2002~2010年成为韩国大型企业涌入中国的黄金时期。山东省商务厅2017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山东市场的前20大韩国企业中,包括山东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现代 (山东)重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烟台帕特仑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等,它们进入中国的时间全部集中于2002~2010年。

    这段时间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不乏机械制造、船舶、电子等大型企业。中韩之间的贸易额也从1992年的不足6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2400亿美元,增长近40倍。

    在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国交通、人文交流空前密切。韩国城、韩国村在胶东半岛拔地而起,韩国民谣中所说的“山东鸡叫韩国能听到”逐渐成为现实。

    以威海为例,1990年,威海与韩国仁川就开通了中韩首条海上航线,如今威海与韩国的海上客运航线已经扩展到仁川、平泽、群山等5条,每周有30个航班往返,是中韩海上航线密度最大的城市。威海机场开通了直达仁川的空中航线,每天有5个班次,空中飞行时间只有50分钟左右,单程票价在1000元左右。

    韩企遭遇发展的挑战

    位于烟台市的信宇纤维有限公司(下称“信宇纤维”)就是在这一时期来中国市场“淘金”的韩国企业。

    2000年,信宇纤维社长权宁泰和3个好朋友决定共同来中国办厂,生产内衣零件,再出口到国外。权宁泰以15万元每年的价格租了一间7000平方米的厂房,招募了四五十名工人。

    一名在信宇纤维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员工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在2004/05年刚进这家工厂的时候,每个月的收入大概700~800元,这在当年已经是不错的工资,加班时有1.5倍工资,节假日加班2倍工资,工人们都争着抢着要加班。”

    当时,像信宇纤维这样的韩国企业遍布胶东半岛的各个村镇,一度成为当地劳动力最向往的就业去处。

    然而,2015年的萨德危机让热络的中韩经贸关系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大量在华制造业韩企面临的共同问题。该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她的税后工资为每月5600元,比当年翻了几番。目前,信宇纤维的员工已经从最鼎盛时期的四五十人减少到十几名员工。

    除了劳动力成本,营商成本增加也是在华韩资企业面临的问题。权宁泰的公司也面临着租金和水电费涨价的难题。“每年水电费和租金都要涨,销售量却越来越小,只能搬到原来工厂北面的小厂房里。”上述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今年夏天,权宁泰的工厂从原来面积7000平方米的厂房搬到现在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的厂房,这样一来每年可以省下7~8万的费用。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数据,从2013~2017年,韩国在山东投资新增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新增企业表现为196家,随后几年的数据分别是156家、139家、119家,直到2017年下降到87家。

    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提供的数据,2015年山东和韩国的贸易额下降了2.2%至343.81亿美元;2016年贸易额再次大幅下滑10个百分点,贸易额降至309.51亿美元。

    向电子商务、服务业转型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6月签署,2015年12月生效。协定实施两年多以来,双方已经实现了四次降税,目前双方零关税产品已经覆盖双边贸易额的50%。在协定带动下,201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802.6亿美元,同比增加10.9%。

    随着中韩自贸协定(FTA)签署并生效,中韩两国政府选定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双方陆续在贸易、电子商务、科技合作、医疗卫生、旅游文化、体育交流等14个领域推进了40个合作项目,一度跌入谷底的中韩经贸往来重获生机。

    来自Korta的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韩自贸协定为两国企业带来的最大优惠就是关税的减免,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随之走向高潮,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关注度再次高涨,特别是希望经营韩国日用消费品,化妆品申请设立法人的企业增多。

    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推进和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加速,中韩两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两国的贸易关系将逐步从“垂直互补走向平衡竞争”。

    2017年12月,中韩两国签署了《关于启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的谅解备忘录》。目前,中韩第二阶段谈判分别于今年3月和6月举行了两轮。双方将继续推进第二阶段谈判,为两国企业营造更加自由和便利的服务贸易和投资环境,共同发出坚定维护自由贸易的强烈信号。

    近期,韩国MPC信息技术中国总部、韩国CNT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户威海。威海也引进了首家中韩合资美容医院——威海正源美容医院,首家中韩产后护理项目——威海妇幼可丽你韩产后护理有限公司。

    威海市相关部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贸易方面,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率先开通中韩海运EMS速递邮路进出口业务,实现了“空运时效、海运价格”,率先同时启动海运、邮运、空运三种方式的对韩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

    威海还规划建设了中韩跨境电商产业园、巨蟹云跨境电商孵化基地等一批园区,成功获批建设山东省首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企业在韩国设立中海川公共海外仓等公共型海外仓,设立了“威韩购”、“皇朝马汉”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其中皇朝马汉是省内第一家获海关高级认证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数据显示,2017年威海口岸对韩进出口总值达80亿美元,比2015年翻了近一番。